大公司偽光環 - 你以為的安全感,其實是幻覺
有沒有發現,大公司的人介紹自己時,很少先講「我在做什麼」,而是直接丟公司名字?
(這篇是我自己的反思,也想分享給你)
「我在 Google 做Account Manager」
「我在 LVMH 負責亞太」
這很正常,因為品牌本身就夠加分。
但問題來了:這個光環,到底是屬於公司,還是屬於你?
如果有一天,名片上的名字不再那麼亮,你還剩下什麼?
我第一次意識到「偽光環」
在大公司時,我有過這樣的時刻:坐在一場外部會議裡,我的介紹還沒說兩句,對方的眼睛就因為聽到公司名字而亮了起來。那一刻,我心裡同時有一種自豪,還有一點不安… 因為我不確定,對方是因為我在說話,還是因為我背後的 Logo。
慢慢地,我開始發現,自己對很多事情的熟悉,其實只存在於公司內部環境。流程、系統、決策方式。在這裡,我得心應手,可是換到別的地方,能不能複製?
還有一點更殘酷:在龐大的團隊中,你的工作價值會被稀釋。專案成果不是你一個人的名字,甚至有時連自己做了什麼都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。這就是我後來形容的「偽光環」看似穩定、亮眼,但很多部分其實是公司給的,而不是你自己帶得走的。
假安全感的代價
「偽光環」最大的問題,是它會讓你誤以為自己很安全。你覺得自己在進步,但其實只是被外部認可包裹著往前走。
這種假安全感的後果,我在同事身上看得很清楚,也在自己身上感受過:離開公司後,薪資、職級可能一下掉下來;長期依賴審批流程,判斷力會變鈍;甚至你自認是資深專業人士,但外界眼中,你只是「品牌背後的執行者」。
當你發現問題是,但你其實不需要急着走
有一次我意識到,自己卡住的原因,並不是單一事件,而是整個工作模式、文化和角色定位的組合。第一反應還是想離職。
但後來我發現,如果什麼都沒帶走就走,很可能只是換了一個 Logo,問題依舊存在。
所以我逼自己換一種思路 - 先把這段經歷榨到最後一滴價值,再離開。
我後來做的事
第一步,是把資源變成可以帶走的東西。大公司有資料、有高手、有跨部門專案機會,我刻意去爭取能讓自己成長的任務,並且確保成果能轉化成履歷或作品集(當然避開機密)。
第二步,是練那些離開公司也用得上的技能。我開始特別留意策略思考、數據分析、跨部門溝通,還有影響力和談判力。因為這些能力,不會因為環境改變而失效。
第三步,是在公司之外建立自己的聲音。我參加產業論壇、寫文章、甚至分享經驗,讓別人認識我時,不用先提公司名。 (That’s why we have Techcubator)
最後,我保留了一份「文化與流程筆記」。把那些讓我覺得不適的地方記下來, e.g. 太官僚、決策慢、KPI 壓死創意。這些觀察幫助我之後挑公司更快、更準。
離開大公司前必做的 6 件事
後來我自己做過一份「離職清單」,它幫我在最後幾個月榨乾價值,也讓我離開時很踏實:
完成至少一個可量化的成就
找一個能用數字或明確結果呈現的專案,讓它成為你之後面試時的「代表作」。把技能外部化
把工作中學到的框架、方法,整理成你自己能用的版本,而不是依賴公司系統。補齊對外人脈
把合作過的同事、外部夥伴加到 LinkedIn,並維持互動,不要等離職才聯絡。練說「不帶 Logo」的故事
嘗試用不提公司名的方式,講清楚你做了什麼、為什麼重要。觀察下一步想要的文化
利用還在公司的時間,記下你喜歡與不喜歡的管理方式,幫自己篩選下一個舞台。留下好口碑
不管你怎麼想公司或主管,離開時保持專業,因為大公司圈子小,世界很小。
這六件事做完,你會更有信心地踏出下一步,不是被迫離開,而是準備好要走。
問你一個問題
如果有一天,你不能提公司名字,你還能講出什麼成就?
我有一段時間的答案是「很難」。那時我就知道,必須立刻開始累積能帶走的價值。因為真正的光環,不會隨名片消失 - 它是你在任何場合都能被看見的能力和影響力。
每月一次的職場小課(付費會員專屬)
如果你想更系統化地練這些能力,而不是只停留在「看懂概念」,我有一個長期計畫!付費訂閱者每個月都會收到一場 Live 小課邀請。
兩個小時,我們會專拆一個職場卡關的問題。主題會圍繞在:怎麼講話有角色感、不只是有條理;怎麼處理技術、設計、主管的優先順序拉扯;在資源不夠、人選不到、標準模糊時如何推進;在高不確定性組織中建立節奏感;以及在面試或升職談話時,怎麼讓人覺得「你準備好了」。
我們不會只是談理論,會直接看真實場景、調整語句、練習 framing。你可以現場提問,也可以把自己的情境丟出來,一起拆。
8 月場次資訊
主題|你講的沒錯,為什麼還是沒人把你當成資深?
內容|拆語氣、調 framing、練 decision-making 語感,讓你在會議、對齊、簡報時被放對位置
時間|2025 年 8 月 24 日(日)台灣時間 20:00–22:00
對象|在 tech 團隊中往上走的你、資深 IC、或經常在會議中推事情的人
付費訂閱者會收到會議邀請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