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chcubator 精進科技職涯

Techcubator 精進科技職涯

在本土公司當 PM,要怎麼轉進大廠?

可能是最全面的分析...

Techcubator | 海外職涯x 產品管理's avatar
Techcubator | 海外職涯x 產品管理
Oct 16, 2025
∙ Paid

在咨詢時其中一個受歡迎的問題:「在本土公司當 PM,要怎麼轉進外商或大廠?」
多數人的直覺是刷題、刷英文、刷履歷。
但真正在組織裡站穩、長出影響力的,不是這些表面功。

外商與本土,差的不是標誌,而是世界觀。
本土相信「靠衝」,外商相信「靠系統跑」。
所以很多人在本土公司履歷很亮,到了行為面試或同儕評核,卻總是說不出影響力:

全是因為還沒切換到那套規則與語言。

這篇不是教你美化履歷,而是幫你改變表達模式,讓你更容易進入外商世界。
我用五個差異拆開:

  • 公司架構與環境

  • 流程與標準

  • 資料與視野

  • 成功指標

  • 速度感

    理解它們,你會知道面試該怎麼講,進了場為什麼他們這麼慢,以及你為什麼有時候想掀桌。


第一大不同:公司架構與環境

外商像一張摺紙地圖,摺痕就是權力線。
你以為自己在做產品,其實更多時候在談條件:法務要看、隱私要過、區域要對齊、行銷要同步。有時一個按鈕改色,都得跑三次會議。

為什麼這麼複雜?因為範圍大、風險高。
動一個字串,影響的是數百萬用戶、數個語系,甚至一國的合規條文。
所以流程長,不是偷懶,而是穩定比快速更昂貴。

本土的節奏相反。
資訊像短跑,老闆一句話,團隊馬上衝;設計還在畫,工程已經推版。
你練到的是敏捷與應變,但很少有時間沉澱出可複製的方法。

想轉場,先練讀組織圖:

  • 問對問題:不是「能不能做」,而是「會碰到誰的邊界」。

  • 找到節點:誰握預算、誰握資訊、組織結構、流程泳道、影響圈。

  • 模仿:觀察目標公司如何開會、如何寫決策稿,照那個節奏輸出。

減少用「速度」在解一個需要「結構」的題目。


第二大不同:流程與標準的密度

成熟外商有清晰的產品流程與審核關卡。
專案節奏由工程經理(EM)或專案辦公室(PJM) 掌握,產品把力氣放在策略、研究、判斷。
自由度不是沒有,得用邏輯換:先給假設、數據、風險預案,體系才會為你讓路。

本土或成長中公司,流程鬆、層級少。快、有效,但難以沉澱成規模。

過渡建議不是「多做紀錄」,而是主動設計流程:

  • 設一份「決策前置包」:背景、目標、選項、依據、風險、決定。每次提案先發出去。

  • 固定會議節奏:每週一次對齊、每兩週一次里程碑檢查,會後二十四小時內發會議結論。

  • 設警戒線:明確列出何種指標觸發暫停或回滾。

  • 建公共檔案櫃:所有產出放同一處,任何人進團隊都能接上。

你設計的節奏,就是未來面試裡最能說服人的作品。


第三大不同:資料量與市場視野

在外商,常同時看多個市場。
例如同一個註冊流程,在歐洲卡在隱私同意,在東南亞卡在手機驗證,在拉美卡在支付綁定。
你的工作不是「聽到什麼就改什麼」,而是從雜訊裡抽出結構:哪些是共通痛點,哪些是在地差異,先解哪一個最划算。

為什麼要這樣做?因為資源永遠有限,而全球性的決策一旦錯了,修正成本會成倍數上漲。

在本土公司,市場集中、樣本小,較少練習這種橫向比較。
想補課,從兩件事開始:

  • 資料攝取節奏:固定追三個來源(行研報告、產品技術部落格、使用者社群),每週寫一頁摘要,三點觀察、兩個假設、一個下一步。

  • 決策模板:維持「洞察 → 假設 → 指標 → 風險」的同一版型,不管專案大小都這樣寫。久了,你就會自帶全球視角。


第四大不同:成功指標的定義: 做深,不是做廣

外商多半把指標綁在深度:
不是「做了幾個功能」,而是「一個體驗提升了多少%」。
因為基建齊全、路徑清晰,真正的價值在於反覆打磨到能量化。

本土常在拓荒期,重點是拉廣:

This post is for paid subscribers

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? Sign in
© 2025 Techcubator | 海外職涯x 產品管理
Privacy ∙ Terms ∙ Collection notice
Start your SubstackGet the app
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