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:00
/
0:00
Preview

功能早就有了,但沒人用:產品潛力功能復活術

許多產品團隊面對成長停滯時,第一反應是「再做一個新功能」。但真正推動活躍與留存的,往往是你早就有、卻沒人用的功能。這篇文章會帶你深入解析由前 Google/Facebook 成長主管提出的 ARIA 框架,透過 Spotify、Duolingo 的實例,學會如何用低成本、低風險的方式,激活被遺忘的功能潛力,打開產品第二成長曲線。

*此內容為讀書會回放內容,只要成為訂閱會員,就可以得到每月參加讀書會名額一個!

每個產品經理,大概都曾經陷入這樣的迴圈:

產品的活躍數據停滯了,我們開始開發新功能。功能如期上線,但效果平平。於是又再開發下一個,試圖刺激成長。
久而久之,產品變得複雜、路徑拉長,而真正能創造價值的核心功能,反而被掩蓋在背後。

這次讀書會,我想帶大家跳脫這個開發直覺,用 Ken Rudin(前 Google、Facebook 成長數據主管)提出的 ARIA 框架,去思考:那些你早就有、卻沒被好好使用的功能,能不能成為你產品的下一個成長引擎?


問題從來不是「功能不夠」

我們經常會看到以下這些狀況:

  • 功能設計正確,pageview 很高,但就是沒轉換;

  • 每週都有 release,但整體活躍不見起色;

  • 用戶反應不錯,卻始終沒有自然擴散。

這些問題的根源,其實不是「功能做得不好」,而是它沒有被正確使用、被看見、被引導。
產品團隊很少真的回頭去問:「我們做的舊功能,為什麼沒有發揮它應有的價值?」

這正是 ARIA 框架出現的意義。


ARIA:讓老功能重新創造價值的結構化方法

ARIA 是一個四步驟的系統性流程,分別代表:

  • Analyze:了解現在誰在用?為什麼大多數人沒用?drop-off 發生在哪裡?

  • Reduce:找出摩擦點,移除不必要的認知與操作負擔。

  • Introduce:重新包裝、重新推廣這個功能,不讓它在 launch 後就沉入水面。

  • Assist:提供上下文提示與行動建議,讓使用自然發生。

這四個步驟,讓我們從資料與行為出發,而不是直覺與假設。


案例一|Spotify 的「合作播放清單」

Spotify 的 Collab Playlist 功能,早在很多年前就上線。團隊內部也知道這是一個具有社交潛力的功能,理論上能創造黏著與留存,但數據卻始終低迷。

This post is for paid subscrib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