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歉,是把自己縮小的語言
我停止道歉後,兩年升職兩級
我在海外工作近七年,有一件事始終讓我印象深刻:
他們很少說對不起。
但老實說,我一開始並不懂這件事的分量。
剛到海外工作的第一年,我還年輕,也抓不準跨國團隊的界線。有一次在新加坡,英國總部有位同事找我,問關於亞洲市場營銷的背景。我想著既然這個議題需要 BD 參與,就順手把 BD 同事加入對話。
沒想到 BD 覺得我「越界」,語氣像是在說:這不該由你處理。
當時的我完全慌了。
我根本沒做錯事,但因為那種突如其來、不確定的氣氛,我下意識的第一反應就是立刻道歉,而非解釋脈絡或重新對齊角色。
甚至說出一句我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荒謬的話:
「不好意思,我不應該麻煩你。」
現在想起來非常後悔。
因為這是自我貶值的話,並非客氣話。
更糟的是,我當時真心覺得自己可能真的麻煩到別人了。
但英國同事先找的是我,是我合理地把對話導向該合作的人。
那是對齊(alignment),並非「多管閒事」。
但東亞人的本能很難瞬間消失。
只要氣氛開始緊張、界線開始模糊,我們第一反應就是縮小自己。
我也是從那次開始,才真正意識到: 一句話會悄悄調整你在職場裡的「位置」。
⭐更多「中層決策人的修練」系列的付費專屬篇:
大公司偽光環 - 你以為的安全感,其實是幻覺
那天,上司「借走」我的功勞
被看見,是另一場修練
如何讓人覺得你很資深?
遇上爛主管,怎麼辦?
和主管爭論時,怎麼不失分?
我們的語言有一種習慣:把沒有錯的事,講得像我們欠了別人
你應該也熟悉這些句子:
不好意思,可以把資料傳給我嗎?
事實是:對方遲了傳資料給你。
不好意思,可以再說一次嗎?
事實是:他根本沒弄清楚自己在說什麼。
不好意思,會議已經開始十五分鐘了。
事實是:是他遲到,你沒有問題。
這些,我們稱之為「微小道歉的瞬間」。
你看得出來問題在哪嗎?
我們明明沒有錯,卻先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扛。
在東亞文化裡,道歉是一種「求安心」的語言:不想讓對方誤會、不想引發衝突、不想被覺得太強勢。
尤其是女性,更從小被教導:體貼、退讓、付出、不要添麻煩。
但跨國團隊會有不同的解讀。
在那裡,道歉會被視為弱勢訊號,而非溫柔。
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誤解需要拆開:
謙虛 ≠ 自我貶低
禮貌 ≠ 把自己變小
除非你真的造成負面影響,否則你完全不需要為你的存在道歉。
當你停止「自動道歉」之後,你會發現一件非常反直覺的事:
別人反而更尊重你。
因為你把自己放回了等高的位置。
如果你也習慣微道歉,可以做這三個練習
Step 1:察覺「想道歉的瞬間」
每次你想說 Sorry 的前一秒,問自己:
這句話是為了解決問題?還是為了讓我心安?
大多數時候,你會發現是後者。
但請你仔細問問自己:
你明明已經做到所有該做的事,為什麼還需要「心安」?
Step 2:把道歉換成「感謝」
這是最溫柔,也最能把你拉回「等高」的一步。
你在肯定對方,而非辯解。
Sorry for the delay.→ Thank you for waiting for my update.
Sorry for the back-and-forth.→ Thank you for working through this with me.
Sorry for the short notice.→ Thank you for being flexible.
這些句子會悄悄把你的位置推回正中間,而非卡在下風。
Step 3:把預防性道歉改成「清晰的需求」
只要你的要求合理,就不需要縮小自己。
以下是三組例子:
Sorry, I don’t mean to trouble you…→ 我想確認一下狀況,你現在有空嗎?I’d like to check on the status—do you have a moment?
Sorry if this is a silly question…→ 為了避免我們之後走錯方向,我想先確認一件事。To avoid us go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 later, I’d like to confirm something first.
Sorry, I might be misunderstanding…→ 我想對齊一下我們的定義,你剛剛的意思是 X 還是 Y?I’d like to align on our definition—did you mean X or Y?
你會發現:連語氣都變清晰了。而清晰,比客氣更能建立尊重。
如果你在過程中覺得不舒服,提醒自己:
你只是把焦點放回「事情本身」,而非全部放在自己身上。你沒有推開別人,也沒有強勢表態。
每一次不道歉,都是在重新訓練你的角色位置。
慢慢來,也記得肯定自己每一次的小進步。
把別人抬高,而非把自己壓低。
這是你在海外職場建立「等高尊重」最快的方式。
下篇:《如何不尷尬地讓別人知道你的成果?》
這是東亞人第二難的技能,但學會後,職涯會快很多。
「Techcubator職場課 11 月場」Freemium 讀書討論
時間:11 月30 台灣時間 晚上8:30至10點(1.5小時,線上 Live)只限付費會員
主題:一起討論 矽谷爆紅! 產品驅動成長策略: 揭開Dropbox、Zoom、Canva、Duolingo從免費增值到數十億規模的祕密 https://www.eslite.com/product/10012013192683011239003?srsltid=AfmBOorNuABBtId34JnC1AOP_ZdYBUSgxTUZ8gw6Z_0NIyUKvatHSgRQ
為什麼 freemium 模式在 AI 時代更有潛力,也更危險
PM 如何用數據證明 PLG 的價值
為什麼複製別人成功公式,常常失敗


